早上吃了一頓比起前兩天吃的還要豐盛許多且美味許多的早餐。
只能說,杯杯巄系Grand Chancellor,大城市和小城市的等級還是相差一等的。。。
吃飽後,在酒店門口集合上車後。。。說集合,其實也不過就是我們一家四口而已。。哈哈!
總之,開始今天的行程啦!!個人還蠻期待今天的行程的~~ 我對於這種超級古蹟總是有濃濃的『參觀』興趣。
首先,我們先去參觀了往今天主要目的地『亞瑟島』路上會經過的『Tasmanian Peninsula 塔斯曼半島』最為出名的四大自然奇觀,這分別是,「Tasman Arch 塔斯曼拱洞」、「Tessellated Pavement 棋盤石」、「Devils Kitchen 魔鬼廚房」和「Blowhole 吹洞」。
*ABOUT TASMANIAN PENINSULA...
1830 年的殖民地官員,選擇了塔斯馬尼亞半島做為限制流犯活動的地方,殖民地官員認為塔斯曼半島的天然形勢猶如一座監獄,因為塔斯曼半島以寬僅約一百公尺的狹隘 陸地與塔斯馬尼亞本島大陸相連,這段狹地被稱之為鷹頸地峽 (Eaglehawk Neck Isthmus) 。開車路過鷹頸地峽 (Eaglehawk Neck Isthmus) 時,的確感覺到有些神奇,畢竟那種地貌並不多見。當時的殖民地官員為了預防囚犯越獄,充份利用這一個特殊的地峽天險,之外也有兇猛的警犬守衛著,以防止囚 犯脫逃。為了紀念當年這段歷史,當地有一座博物館『Dog Line Officer's Quaters Museum』以及兇猛警犬的雕像。
棋盤石 (Tessellated Pavement) 位在鷹頸地峽 (Eaglehawk Neck Isthmus) 北方,是一塊巨大的海蝕平台,海浪日夜不停地淘刷海崖,久而久之海崖逐漸崩退,形成和海平面近乎同高度的平坦岩石,這種地形就稱之為海蝕平台。位於海盜灣 (Pirates Bay) 北方海岬附近的海蝕平台尤為廣闊,緩斜的岩層面上有相交的節理。受到大自然力量切割,景觀類似棋盤,縱橫排列整整齊齊,令人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功。
吹洞 (Blowhole) 位在鷹頸地峽 (Eaglehawk Neck Isthmus) 南方的尾端,地屬海盜灣 (Pirates Bay) 南方海岬附近的漁村,因水柱噴潮以及海水抽搐的濤聲奇觀而聞名。吹洞 (Blowhole) 沿海盡是發達的柱狀玄武岩,由於海浪長年的沖擊,形成了狹長的海蝕溝及海蝕洞。每當巨浪激盪,衝向洞口,岩洞內一陣陣如雷濤聲,如遇到風勢大、風向恰好、 海水漲潮時,還可見到水柱噴潮的奇觀,吹洞 (Blowhole) 聽濤即由此而來。
穿過嘟鎮 (Doo Town) 不遠處便到了塔斯曼拱門 (Tasman Arch) ,這是海水沖蝕所造成的天然石洞,其正式名稱為海蝕洞或是海蝕拱門,是受潮汐長期侵蝕逐漸凹陷,最後被風浪挖穿形成的洞穴。這個經過數百萬年的時間淬鍊才成的天然奇景,有如一座氣勢雄偉的石造拱門,拱門頂端離海 52.7 公尺高,崎嶇的海岸線在這裏沒入幽靜無聲的峽谷,並向鬱鬱蔥蔥的森林公園延伸,是一處蠻具特色的景點。
在公路的盡頭,約五百公尺遠處就是惡魔廚房 (Devils Kitchen) ,海浪的侵蝕使海岸後退形成海崖,其底部繼續被海浪沖蝕出—個凹進的洞穴即成蝕洞。惡魔廚房 (Devils Kitchen) 海崖是塔斯曼 (Tasman) 海中最為壯麗的一景,這裏有段長約一點五公里的景觀步道,可以前往派德森拱門 (Patersons Arch) 及瀑布灣觀景台 (Waterfall Bay Lookout),欣賞壯麗的海岸景觀。
Blowhole 吹洞
Tessellated Pavement 棋盤石
Tasman Arch 塔斯曼拱洞
Devils Kitchen 魔鬼廚房
說真的,這四個雖然被稱為自然奇觀,但如果不是親自去看過,光是看看照片也不會特別覺得它的奇妙之處唄。。。
感覺就是去山裡走走都會看到的畫面。。哈哈!!不過真的去到那用雙眼親自鑑賞後,感覺會不同的~
但距離我去塔斯到現在也四個月了,那股感動其實已經。。。(自動省略 )
總之聽完了Donald的簡單介紹拍拍照後,我們便前往『亞瑟港』了。
這個『亞瑟港』是每個來到塔斯馬尼亞的觀光客必去朝聖的景點之一。
沒聽過的人或許會以為『亞瑟港』是一個港口,但其實它是由早期英國犯人用自己的雙手建造出來的一個環海、與世隔絕的監獄,關押自己的監獄。
完全的符合成語「自掘墳墓」的悲哀。。。令人同情的是,當初被流放到此關押的犯人們犯的都是一些跟現在的罪犯比起來不知道輕多少的罪。
偷竊跟殺人犯,我真的覺得後者比較應該被關在這。
只可惜,年代不同;待遇、處分都不同。
* ABOUT PORT ARTHUR...
亞瑟港 (Port Arthur) 位於塔斯曼半島 (Tasman peninsula) 的濱海地區,西元 1830 年,當時塔斯馬尼亞殖民地的總督亞瑟 (Arthur) 選擇塔斯曼半島,將塔斯馬尼亞各監獄的犯人遷移至此集中監禁,作為新監獄獄所的所在地。由地形上來看,這座半島堪稱為一處渾然天成,自成一格的天然監獄。
一般人對於監獄通常認為是處罰犯罪者的地方,但卻沒有想到其實獄方的管教人員,可以透過一些手段及方法,順利的進行他們的工作,達到矯正犯人的效果。而從矯 正犯人的角度來看,亞瑟港 (Port Arthur) 監獄時常淩虐受刑人,其實也稱得上是人間煉獄。根據當時的記錄文獻指出,有些在亞瑟港 (Port Arthur) 擔任看守的軍人,由於生活艱難,而且交通受天候之限制,竟因受不了苦悶而脫逃。這些脫逃的軍人在被捕之後,也被集中在亞瑟港 (Port Arthur) 的監獄裡,昔日的獄卒成了階下囚,倒也相當諷刺。監獄裡除了犯人與軍人之外,也有一些女人擔任雜役的工作。
亞瑟港 (Port Arthur) 監獄曾經在十九世紀末期遭逢兩度祝融之災,但監獄的主體建築物仍舊保存得相當良好,從外觀看並無法看出它曾經有過兩度的火災,在監獄區域內除了監獄的主體 外,尚有禁閉監獄、教堂、小型的醫院、犯人工廠、收容麻瘋病患的庇護所、軍營、獄方行政人員的住所、指揮官宅第等等建築物,監獄主體共有四個樓層,行為惡劣的犯人只配住在較低的樓層,而經獄方審核表現較好的囚犯才有資格住在上面的樓層,有趣的是監獄的四樓設有小型圖書館,根據記載這些犯人自英國啟航後,在漫長的航行中,獄方便安排識字的囚犯在船上教導不識字的囚犯閱讀,因此亞瑟港 (Port Arthur) 監獄不僅是一個矯正的機構,它其實也兼具教化的功能。
在主監獄後的小山丘上,有一座禁閉監獄,這座禁閉監獄之所以會成立,與當時新興『禁閉監獄』的矯治想法有關。由於當時的官員相信單單身體上的監禁,只有與社會隔離的效果,並不能真正達到矯治囚犯的目的;必須透過自我省思,於監獄中透過反覆 操練、檢查審核、再操練,而一處安靜無聲的所在,才能真正淨化囚犯的心靈。基於這樣的理念,於是亞瑟港 (Port Arthur) 便出現所謂的禁閉監獄。當時禁閉監獄的建築形式,都是仿造英國同類型的監獄,由高牆砌成,重刑犯若入此監,與世隔絕的時間少則數小時,長則多達一個月,服刑其間僅有麵包與水維生,服刑三日後每天有一個小時的戶外運動,而這一小時是他們唯一能接觸陽光的時候。
由於當時官員這種『禁閉監獄』的想法,後來每位新到的囚犯,都必須在禁閉監獄中度過四到十二個月不等的日子,時間期滿之後他們才有資格被發配到其它單位,服刑期間囚犯僅有號碼沒有名字,囚犯之間也禁止交談,獄卒時時會透過小孔監視囚犯的一舉一動,而這種孤絕的無聲,往往最令初到亞瑟港 (Port Arthur) 的囚犯感到心餘力絀,而陷入徬徨無助的窘境。
地處高勢的教堂則是亞瑟港 (Port Arthur) 的另一個美麗的景點。原來的亞瑟港 (Port Arthur) 並無教堂,因此當時殖民地官員舉行宗教儀式時必須在戶外,這種看天行事的狀況,在教堂興建之後便不再是困擾。教堂與指揮官的宅邸,分別在亞瑟港 (Port Arthur) 的兩個制高點,同時表彰了上帝與英王的權威,而當時亞瑟港的獄方,的確也希望教堂能夠成為教化囚犯的地點,因此每位囚犯都必須上教堂。每當個週日有一千位囚犯同時做禮拜的時後,當然也是獄方守衛最忙碌的時候,因為而看守這麼龐大的人數,同時也必須確保儀式能順利進行。進行禮拜期間,囚犯與獄方工作人員會分坐在不同的位置上,其中有簾幕相隔,時刻都得非常小心與處理意外發生。
亞瑟港 (Port Arthur) 在功能上是監獄,但從風景的角度來看,亞瑟港 (Port Arthur) 或許也是世界上最美的監獄之一。亞瑟港 (Port Arthur) 依山傍海美麗如昔。那些磚造的營舍雖然早已是斷垣殘壁,主體也毀壞甚多不堪使用,但由殘破的外觀上依稀看得出當年的風華。塔斯曼半島的一切似乎都與亞瑟港 (Port Arthur) 監獄有關,例如當地最早的工業是由囚犯所建立的,當地的交通設施也是囚犯所建立的,澳洲最早的鐵路系統不在澳洲本土,而在塔斯曼半島上由囚犯建成七公里長的鐵路。美麗的城垛、傍海的小港、優雅的指揮官宅邸、半毀的教堂、百年的巨大橡樹,監獄荒廢之後,這一切變成了人們緬懷過去的所在。
亞瑟港歷史遺址(Port Arthur Historic Site)擁有30多個建築、廢墟和重新修建的仿古房屋,這座監獄從1830年投入使用,1877年荒廢,前後共有超過一萬二千名苦囚被拘禁於此,是澳洲目前保存最完好的監獄古跡。如今這座遺址被40公頃(英畝)的美景環繞,需要時間才能徹徹底底地體驗一番。監獄四周高山林立,猶如天然的屏障城堡,當年的流犯將她稱為「地獄之洞」(Hell Hole)。目前供遊客參觀遊覽的有當年犯人建造的古式教堂,火藥庫,牢房和守衛塔等。這裡還有一個充滿奇特風格的監獄博物館,裡面展出當年的圖片和實物,包括犯人的囚衣,鞭子和鎖鏈等。
但是令亞瑟港 (Port Arthur) 真的聲名大噪的卻不是這裡的美景,而是一樁慘絕人寰的兇殺案。西元1996 年四月二十八日,一位動機不明的男子攜槍進入亞瑟港 (Port Arthur) 的遊客中心,在一陣的掃射之後共有三十五人罹難,另有大約十幾人不幸受傷,兇手逃逸之後還縱火焚燬了當地的一家小旅館。警方透過地毯式的搜索最後將他逮捕,但是兇手行兇的原因卻始終成謎,有一說是兇手精神錯亂因而誤殺,另有說法說是兇手憤世嫉俗因此行兇。槍殺案震驚了世界,原本安靜的小鎮倏地成為全球新聞的焦點。現在的亞瑟港 (Port Arthur) 遊客中心仍有一面牆紀念著當時罹難的工作人員,其中一位女性工作人員罹難時年方十八歲,亞瑟港 (Port Arthur) 監獄附近的和平紀念花園 (The Memorial Garden) 也是為紀念當年的慘案而興建的,花園於 2000 年的四月二十八日時正式啟用。
抵達『亞瑟港』後,我們先在遊客中心吃午餐。
剛剛說過了,這裡是來塔斯馬尼亞的必去景點,因此華人客人也不少,也因為這樣在遊客中心也販賣的泡麵。而且還是台灣的那種碗麵唷。。。不過也是貴就是啦。
簡單的吃過午餐後,我們便帶著入園證以及每個遊客都會拿的一張撲克牌。
這張撲克牌的作用其實就是再進去後,可以去尋找自己的撲克牌所代表的囚犯,並去看看他當時是因為什麼入獄以及刑期時間。
個人覺得這是一個很有特點的活動。不過毫不意外的,每個罪犯其實都是犯一些偷竊罪而已,但是刑期卻都至少有七年。
不難想像在幾百年前的英國法律體制下,貧苦人民的生活有多麼困苦。(犯人大多都來自於下層社會)
為了養家餬口而偷來的東西或錢,卻讓自己被遠渡重洋的丟到這與世隔絕的監獄裡,而且一寸一瓦都還是用自己的雙手建起來的。真正的悲哀無助。
我的犯人,其實還是個醫生呢。。。。
其實,『亞瑟島』是個很漂亮的地方。陽光充足,風光明媚,微風夾帶著海水味徐徐吹來~感覺是個很好養老的地方,不過回到幾百年前,不論是犯人還是獄方行政人員的家屬應該都只會覺得這個地方壓抑的令人喘不過氣吧。。
首先,我們先去碼頭坐船參加環海的風景,以及其他兩個外島,一個呢,是埋葬犯人的「Isle of the Dead 死亡之島」和專門關押少年犯的「Point Puer Boys Prison 普爾角少年犯監獄」。
* ABOUT ISLE OF THE DEAD...
在1833年和1877年間,大約有1100人埋葬在定居點的公墓中。死亡之島公墓是軍官、文官、他們的妻子和孩子以及囚犯的最後安息地。在囚犯中,最常見的死亡原因就是工業事故和呼吸疾病。
* ABOUT POINT PUER BOYS PRISON...
普爾角監獄從1834年運營至1849年,是不列顛帝國第一個專門建造的青少年教養所。少年犯與成人囚犯分開,以保護他們不受犯人影響。大多數少年犯的年齡都在14歲至17歲之間,最小的只有9歲。普爾角以紀律嚴明、懲罰嚴厲而著稱,但所有少年犯都接受教育,有些還獲得了技工培訓機會。
其實這兩個地方都可以下船去參觀走走的,但是因為我們參加的檔次不夠高,所以就沒有下去參觀了。
其實在船上這樣看,風景還是挺美的。。。
Point Puer Boys Prison 普爾角少年犯監獄
不得不說,這樣看,這兩個地方都好像喔。。。
回到『亞瑟港』本島後,我們就在Donald的帶領下開始參觀整個『亞瑟島』,首先我們去了在整個『亞瑟島』內最為森嚴的「隔離監獄」。
這個「隔離監獄」真的不是蓋的。
每個進來的犯人,都會被扒光,全身包得跟木乃伊一樣,只露出兩隻眼睛,不管做勞作、放風、上教堂和吃飯拉撒睡都是一個人,每個地方都被獨立的分開了。
因為這樣的壓迫壓抑,不少犯人時間久後神經上都出問題了,這個時候就會被送到隔壁棟的「精神病院」治療,但對於隔離監獄的犯人而言卻是他們的「庇護所」,因此有些人也把「精神病院」稱之為「庇護所」。
「隔離監獄」內有好幾間特別裝是重現當時的狀況,並在牢門口上開一個小洞讓遊客可以打開去看看每個牢房,為了製造逼真感,他們還特別連聲音都錄製好,我還因此被嚇了好一大跳。。
木乃伊般的囚衣,不得不說,剛看到的瞬間,我都起雞皮疙瘩了。。在牆壁上,有兩個扣環,那個是犯人晚上睡覺時掛著床墊的東西。簡單來說,囚犯的床有點類似於吊床吧!只能說,這個想法還是挺聰明又省空間的捏。。。
這是從牢門上的小洞看起去的樣子,至於聲音就會是模擬當時犯人在裡面編織製作掃把的聲音。
隔離監獄總共有A、B、C三區。不過B區在一場大火中被焚燒了。
這是一個被保存完好的百年監獄門。不過現在有一層塑膠保護門隔著。。但是看著看著還是挺毛的。。。
隔離監獄的犯人去的教堂也是隔離式的,每個人都只能待在自己的框框裡,看不到做鄰右舍,只能看到前面的牧師。而牧師,今天暫時就是我爸,也只能看到一雙雙大眼。
說真的,如果我是牧師,我大概也會瘋掉吧!!
隔離監獄的犯人放風時間,依舊是個別隔離著。能夠看看外面天空呼吸外面的新鮮空氣的時間也就短短一小時,但,卻還是一個人。這張照片本來區分兩個放風地的圍牆已經被打掉了,但是還是很明顯的可以看出當年被區分開來的放風區。
這一條路對當時的隔離監獄犯人而言大概是有點類似現在死刑犯死前走的最後一段路吧。。這是隔離監獄裡的隔離室,簡單來說,如果你在隔離監獄裡還是不安份,就會被丟到這間伸手不見五指,一進去就是一片黑暗,一點點陽光都看不到感受不到的隔離室。就連吃喝拉撒睡全部都是在黑暗中解決。一踏進去,即時門還沒關上,就已經感覺像瞎了一樣,什麼都看不到,得靠手機的微弱光源來安定神經。這間隔離室總共有三道門,犯人能夠自己打開最後的一個門去拿食物,但是依舊是一片漆黑。而空氣的來源就只有在每道門的最底部特意打的幾個小洞。所以說古人還是挺聰明的,不論什麼種族。Donald說有一個犯人在這裡待了很長一段時間,但實際多常我卻已經不記得了。但是只隱約記得是個非常長的時間。嚇人的長。
參觀完這令人壓抑的「隔離監獄」後,我們便按照Donald的建議到處逛逛,不過因為場地實在太多,而我們時間有限,所以只去了「指揮官寓所」。不過也沒什麼特別好說的,就是一個相對於來說好上許多的房子嚕。
不過阿,如果可以選擇,我寧可住在外面比較小的房子,也不願意住在這個如此壓抑的『亞瑟港』裡。終究感覺還是差很多的。。
指揮官寓所,看起來就是個普通民房。不過裡面挺大的。。還有三角鋼琴咧!!
『亞瑟港』其實真的很漂亮。如果它不是曾經的監獄的話,我想我會更喜歡它吧。
畢竟曾經是個監獄,雖然那裡陽光充足、風景宜人,但還是帶點說不出的陣陣憂傷感。
離開『亞瑟港』後,我們便去了第一天因大霧而沒能去成的威靈頓山看風景拍拍照。最高的海拔是1270公尺,原先是個海底下的火山,後來因大自然的威力。。浮出來。(好弱的介紹。。 )
* ABOUT MOUNT WELLINGTON...
威靈頓山 (Mount Wellington) 高達 1270 公尺(約 4000 英呎),聳立在荷伯特港和寬闊的德文特河 (River Derwent) 邊,是俯瞰荷巴特 (Hobart) 市區全景和遠眺德文特河 (River Derwent) 河谷的最佳位置。車輛可直達峰頂,山下綠樹成蔭,花草茂盛,山頂則是怪石嶙峋,寒風撲面。從山腳到山頂的短短21公里 的路程裡,駕車30分鐘即可到達山頂,沿途經過溫帶雨林、亞高山植被帶、冰河時期形成的岩石,能深深體會由溫帶到寒帶的轉變。
威靈頓山地處板塊交界地帶的火山區,雖然已經是不會爆發的死火山,但是推測數千萬年前火山爆發,是以直爆的激烈方式噴出。當時爆發時的高溫,使得地表水也 變成大量的熱泥流,從火山口流出的熔岩緩緩流下,冷固後就形成現在這種地形。經過了數千萬年,濕氣較重的背山面也生長出了高山植物,開出美麗的花朵。當我 們到達的時候,天空還是大晴天。不一會兒,烏雲一下子聚了過來,天空開始飄雨,氣溫也急速下降到大概只有 10 度左右,而且周遭開始起霧,走著走著,感覺到陰暗濕冷,很有一種陰森的氣氛。
後面這兩張當然不是我拍的。我們只短短停留30分鐘而已。。不過不得不說這個夜景還真的蠻漂亮的。
那淡淡的夕陽光輝也很美麗呀~~~
晚上,爸爸請我們去吃酒店對面一間特色餐廳,是個以海盜船為樣式的餐廳,「Drunken Admiral」。
餐廳內,滿滿都是跟海盜相關的裝飾,餐點也還蠻好吃的~
吃飽後,我還請家人吃了附近人氣頗高的冰淇淋。
不意外的,我又挑了薄荷巧克力口味的。。哈哈!!
今天一天充實的結束啦!我們一家人的塔斯馬尼亞之旅也即將邁入尾聲了。。。。。
つづく ...